贺兰山脉巍峨矗立,默默见证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在85岁的赵如杰老人家中,一张照片被郑重地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那是2011年3月19日拍摄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老战友45周年合影。这个特殊的日子,正是他们当年从部队转业来到石嘴山的纪念日。照片里那些曾一同仰望大漠星空、后又并肩转战宁夏支援三线建设的身影,如今大多已随岁月远去,但眉宇间那份属于军人与建设者的刚毅,却在斑驳的影像中凝结成永恒。
赵如杰仔细端详一起在905厂工作过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老战友45周年合影。
赵如杰的目光离开照片,向窗外远眺。昔日的荒滩早已被现代化的厂房、葱郁的林木和几代人奋斗的足迹所覆盖。这里不仅是原冶金部905厂的所在地,更是他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深深浇铸其中的热土。
戈壁转战 白手起家拓荒原
1940年,赵如杰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家境贫寒的他坚强独立、热心助人,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他放弃了武陟县委的工作参军入伍,到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服役,在戈壁荒原为国家建设挥洒青春热血。
展开剩余79%赵如杰在部队服役期间,噩耗却接连传来:他的奶奶、父亲和妹妹三位至亲在自然灾害中相继离世。部队特批他回家料理后事。面对沉重的打击,赵如杰强忍悲痛,妥善处理好家中事务,将母亲托付给亲友后,便含泪回到部队。他深知:没有国,何来家?只有把国家守卫好、建设好,才能护佑千家万户。在部队的6年里,赵如杰不怕苦、不怕累,在训练和保障任务中总是冲锋在前,因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5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钽铌铍部分研究室搬迁到宁夏,创建冶金部905厂。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905厂肩负着关乎国防尖端科技与未来发展的使命——研发和生产稀有金属材料。
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记录着赵如杰的青春岁月。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赵如杰说。1966年初春,26岁的赵如杰来到宁夏石嘴山这片陌生的土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大学生和复员军人一起,投身905厂的建设。迎接他们的是超出想象的荒凉与空旷,“那时的石嘴山满眼望去,只有砾石和风沙。”赵如杰回忆道。生存与基础建设是第一道难关。没有路,他们挥锹抡镐,肩挑背扛,硬是在戈壁辟出通途;物资匮乏,便挖鱼塘、垦荒地,养鱼种菜力求自给。
905厂实行“厂院合一”的独特体制,这意味着赵如杰和同事们不仅要做开荒种地的农人,更要迅速转变为金属材料的生产者。
1967年,为提升技术水平,赵如杰被选派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学习,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打开了技术视野的大门。次年,他带着新知识、新思路和满腔热情回到贺兰山下,成为推动金属铍材料生产的重要力量。1969年,他临危受命,远赴甘肃省白银市,凭借在宁夏积累的经验,协助完成了兄弟单位903厂的选址任务,将三线建设的星火播撒得更远。
为了全身心投入三线建设,赵如杰将妻子和母亲从家乡接到了石嘴山。这里没有舒适的居所,只有风沙和创业的艰辛。但是家人们毫无怨言,在厂区简陋的家属房里安了家,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匠心砺材 攻坚克难铸重器
回忆在905厂的岁月,赵如杰记忆犹新:“刚开始搞铍冶炼,设备短缺、环境简陋,进车间时只能戴着防尘口罩。”在粉末制备环节,工人们依靠简陋的球磨机、水桶和烘干箱进行复杂的操作。在压力加工车间,核心设备仅有一台产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爷”轧机和一台退火炉。赵如杰和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以及同期从部队转业的10多名经验丰富的导弹兵战友,组成了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
赵如杰珍藏的党费证、兵役证、“五好”士兵证。
“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赵如杰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豪迈与实践精神。设备短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3台急需的关键设备。工序受限,他们就“走出去”,带着重达数百斤的金属锭前往陕西宝鸡902厂、河南洛阳黄河冶炼厂寻求外协加工……每一次工艺的突破,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凝结着这群建设者超乎寻常的智慧、汗水与协作精神。
他们的投入与付出,很快结出了硕果,1969年,压力加工组承担完成了第一个国家军工任务。之后,便捷报频传:高精度的铍陀螺、满足特殊需求的铍窗、各种规格的超薄铍材……这些国家急需的关键材料,在简陋的车间里,在老旧的设备轰鸣声中,在赵如杰和工友们布满老茧的双手下,一件件、一批批地成功试制出来,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新产品试制任务,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和表扬。
这一干,便是30余年。1997年赵如杰退休,与金属铍相伴的半生,也让他见证了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和赵如杰一样的第一代开拓者,用艰苦奋斗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石。2000年1月,在905厂基础上组建的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2008年1月,宁夏国资委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重组东方钽业,更名为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如今的中色东方,钽丝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钽粉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三,已成为世界一流的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龙头企业。
赵如杰光荣在党50年留影。
功勋无言,山岳为证。闲暇时,赵如杰常常会凝视那张酒泉战友的合影,目光抚过每一张熟悉而坚毅的面庞。他也会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沓珍藏的宝贝:1958年的党费证、泛黄的兵役证、“五好”士兵证以及“光荣在党50年”证书。证书夹页中,他在一张白纸上用苍劲有力的笔迹清晰地写着自己的入党时间和介绍人:1958年11月16日,王相国、李如洲。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转,未曾磨灭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坚守。赵如杰说:“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不要计较、不要抱怨,要记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朴素的话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华兴时报记者 陈 敏文/图)
发布于:北京市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