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随着德国和日本相继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可如果回望1944年5月,德国的处境依旧非常强势,几乎掌控了整个欧洲。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行动取得了成功,接着法国迅速解放,德国的崩溃似乎瞬间发生,希特勒甚至在一年内自杀,德国宣布战败。究竟为何如此强大的德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迅速陷入败局?
要理解德国为何在二战中最终失败,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它发动战争的初衷。与其他早期的帝国主义列强不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艰难的局面。法国等国家对德国的严厉制裁,尤其是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件,让德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条款不仅要求巨额赔款,还包括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展开剩余81%二战前的德国,经济严重下滑,民众生活困苦。由战争赔款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一片萧条,甚至货币贬值得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普通百姓早已连基本的食物都难以负担,贫困的局面让民众的怒火无法平息。就在这个时候,阿道夫·希特勒——一位曾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维也纳美术学院的落榜生,站了出来。
希特勒的纳粹党迅速掌握了政权,并宣布除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为非法,德国政权走向极端的集权与军国主义。面对国内的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希特勒认为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动一场战争,以转移国内矛盾,重塑国家的荣耀。可能连他自己也没预料到,这场战争的规模会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那时的德国人充满极端情绪,类似于如今的以色列,某些人甚至觉得希特勒的政策过于“保守”。德国社会在希特勒的引导下,积极备战,最终他把德国的怒火倾注到了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其实,如果细看历史,二战的爆发并非单纯是希特勒的决定,而是德国民众的愤怒推动了战争的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上如猛虎下山,所向披靡。著名的“闪电战”战术屡屡奏效。德国入侵波兰时,波兰甚至派出了骑兵部队来对抗德军的装甲部队,然而这样的抵抗显得极为无力,德军仅用了12天便轻松战胜了波兰。接着,德国继续进攻法国等西欧国家,几乎整个西欧都被征服。德国的胜利看似势不可挡,然而,却由于西班牙的存在,德国未能将西欧完全纳入囊中。西班牙正处于内战中,无法加入战争,这也成了德国无法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屏障。
另一方面,尽管德国向西欧扩张,英国依然稳如磐石。地理上,英国与欧洲本土并不相连,使得德国难以直接侵略。尽管德国不断发动空袭与海上封锁,英国依旧保持了强大的抵抗力,并占据了地中海的战略要地——马耳他岛,使得德国无法在西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整个不列颠岛成了德国向大西洋扩张的天然屏障。
为了打破僵局,1941年,德国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进攻苏联。初期,德军的闪电战打得苏联措手不及,战线一路推进,甚至接近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但,这种进攻最终遭遇了严寒的阻碍,数百年前拿破仑在俄罗斯的失败似乎又一次在德国历史上重演。寒冷的冬季让德军的装甲部队寸步难行,苏联军队逐渐恢复了元气,甚至将部分北欧和西伯利亚的部队调回,形成了强有力的反击。
两线作战让德国变得异常疲惫,而此时,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又在北非战场上节节败退。北非战场对于德国的战略意义重大,德国不得不将隆美尔派往北非指挥作战,然而这一战也让德国的资源进一步分散。德国突然陷入了三线作战的困境,局势愈发堪忧。
与此同时,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盟友也没有为德国带来太多的帮助。意大利在北非的崩溃让德国陷入了困境,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原本保持中立的美国选择了直接参战。美国的介入使得本已艰难的战局变得更加不利于德国。到了1944年5月,尽管德国还控制着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但它的国力已经接近枯竭,战争的希望逐渐渺茫。
仅仅一个月后,诺曼底登陆的成功让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经过长时间的消耗,德国终于意识到战斗几乎没有胜算。中国古代兵法《孙子兵法》中早有提及战争的消耗规律:“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这几乎就是德国失败的写照。战争本应速战速决,一旦陷入持久战,不仅士气低落,战力也会大打折扣,财政和资源将被极度消耗,其他国家的介入会让胜利变得遥不可及。
对于德国的迅速溃败,您认为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发布于:天津市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